不怕得罪人 名记炮轰退役中国球员 垄断教练岗位是恶俗圈子文化

信号源

足球记者王勤伯真的是不怕得罪人。最近,他是异常地活跃,俨然成了中国足坛的意见领袖,先是三番五次地炮轰孙继海的青训机构搞垄断,而后,又把矛头指向了所有中国足坛的退役球员,说退役球员集体做教练的模式,是一种恶俗的圈子文化。

王勤伯说,这些退役球员踢球的时候就脑子平庸,国际大场面镇不住,做教练拿什么突破上限?就是得敞开大门,让敢于钻研和创新的草根教练有机会和退役球员竞争,才能倒逼这帮人好好学习提升自己。

王勤伯上述观点一经曝光,立即引发了广大球迷和网友的一片热议。有人认为他说的有道理,也有人认为他这是脑子进水,根本是哗众取宠,经不起推敲。下面简单谈谈一下个人看法。

应该说,王勤伯的这番言论可谓是直指行业痛点。如果教练岗位仅向退役球员封闭流通,确实容易滋生排外性的 “圈子文化”。国足选帅中曾出现的 “本土教练符合标准者寥寥” 现象,侧面印证了人才选拔渠道的单一性。他提出 “让草根教练参与竞争” 的主张,本质是呼吁打破身份壁垒。这与中国足协近年来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的思路不谋而合。

不过,王记者将退役球员转型模式全盘否认,甚至说是 “恶俗”,显然违背足球行业的普遍规律。从国际足坛来看,瓜迪奥拉、阿隆索等顶级教练均为退役球员出身,他们的赛场经验转化为战术直觉,显然比草根教练更具备核心优势。

更关键的是,退役球员转型并不是 “零门槛”。中国足协要求教练员需逐级考取证书,且录取时更看重执教经历与培训成绩,运动经历仅排第四位。于根伟、邵佳一、邓卓翔、李金羽等退役名将在执教中持续钻研战术理论,足以证明球员转型者同样能通过学习突破上限。

王勤伯倡导的 “草根与退役球员竞争” 固然值得肯定,但竞争的前提是承认两类群体的互补性:草根教练可能带来创新视角,退役球员则拥有实战优势。对于中国足球而言,真正的破局之道不是否定退役球员转型,而是搭建 “能者上” 的竞争平台。一方面扩大教练员培训的覆盖面,让草根教练有途径获取资质;另一方面要建立以赛事成绩为核心的考核体系,无论出身如何,能带队出成绩者才能留任。

所以,综上所述,退役球员的身份不是执教能力的保证书,草根出身也不是创新的代名词。王勤伯的言论虽然有些道理,但未免过于激进,甚至可能有些理想化。大家对此有何看法,欢迎展开讨论。

标签: 足球 足坛 孙继海 于根伟 教练员